睡眠没障碍,早上起床有障碍?警惕「睡眠惯性」在作祟!

日期:2025-07-16



明明一夜好眠,清晨却像被“封印”在床上,脑袋昏沉、四肢无力,甚至要挣扎半小时才能清醒——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“起床气”,但在医学领域,这其实是睡眠惯性(Sleep Inertia)在作祟。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,睡眠惯性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暗藏健康隐患,值得我们深入了解。


一、什么是睡眠惯性?

睡眠惯性指的是从睡眠状态过渡到清醒状态时,出现的短暂认知能力下降、运动协调性变差的现象。它通常在睡醒后立即出现,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,表现为头晕、反应迟钝、注意力无法集中、情绪低落等。研究显示,睡眠惯性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,甚至可能接近酒驾状态,对晨间驾车、操作精密仪器等活动带来潜在风险。



二、为什么会出现睡眠惯性?

人体的睡眠与觉醒受生物钟、神经递质和睡眠结构共同调控:


01  生物钟失衡

生物钟通过“视交叉上核”控制褪黑素分泌,当作息不规律(如熬夜、倒班工作)时,生物钟与自然昼夜节律错位,晨起时身体仍处于“睡眠准备状态”。


02  神经递质延迟切换

睡眠时,γ-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活跃;清醒时,多巴胺、血清素等兴奋性递质主导。若突然中断睡眠,神经递质无法及时完成“交接班”,就会导致困倦感持续。


03  深睡眠被打断

睡眠分为浅睡眠、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(REM)。若在深睡眠阶段被唤醒,身体尚未完成激素调节与大脑代谢,醒来后更容易出现强烈的睡眠惯性。


三、哪些因素会加重睡眠惯性?

1. 睡眠时长不足:长期睡眠少于7小时,大脑无法完成充分修复,晨起时困倦感加剧。

2. 睡眠质量差:打鼾、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虽不影响入睡,但会频繁打断睡眠周期,导致晨起更疲惫。

3. 睡眠环境干扰:噪音、强光等刺激会干扰睡眠深度,使身体处于“浅眠警戒状态”。

4. 药物与酒精:安眠药、抗组胺药或睡前饮酒,可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,干扰正常觉醒机制。




四、科学应对睡眠惯性

1. 规律作息,修复生物钟:

每天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,周末也尽量不超过1小时偏差,帮助生物钟稳定。

2. 优化睡眠结构:

创造安静、黑暗、凉爽的睡眠环境;避免睡前2小时使用电子设备,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。

3. 自然唤醒法:

使用模拟日出的唤醒灯,或提前15分钟打开柔和灯光,让身体逐步适应清醒状态。

4. 晨间唤醒技巧:

• 轻度运动:拉伸、快走或冷水洗脸,刺激交感神经兴奋。

• 补充水分:空腹喝一杯温水,加速血液循环,唤醒身体代谢。

• 嗅觉刺激:闻薄荷、柠檬等提神香气,激活嗅觉神经。



五、何时需要就医?

若睡眠惯性持续数周不缓解,并伴有以下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:

• 白天过度嗜睡,甚至在非睡眠时间突然入睡;

• 晨起头痛、情绪低落或焦虑;

• 体重骤变、呼吸不畅等其他异常表现。



晨起困难并非“懒癌晚期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。通过科学调整作息、改善睡眠环境,多数人都能摆脱睡眠惯性的困扰。如果尝试多种方法仍无改善,不妨寻求睡眠医学科医生的帮助,为元气满满的清晨“解锁新姿势”!

(张笑)

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