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济南的清晨,大明湖边晨练的老人中,常能看到有人手抖着甩胳膊,街坊邻里总会念叨:“人老了都这样。” 但作为从医二十余年的神经内科医生,我想提醒大家:有些“老态”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信号。近年来帕金森病门诊量逐年上升,其中近半数患者因误认为是正常衰老而延误了诊治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如何识别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身体警报。

一
帕金森病的身体警报
先说说最易察觉的运动信号。很多人以为手抖就是帕金森病,其实不然。帕金森病的震颤有个特点:静止时明显,活动时减轻。比如坐着看电视时手会不自主地搓丸子样颤动,但拿筷子夹菜时反而平稳。这种“静止性震颤”多从一侧手开始。70%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。
比手抖更关键的是动作变慢。有位退休教师发现自己系鞋带要花以前两倍时间,写作时笔尖在纸上“发僵”,起初以为是老花眼加重,直到连翻书都觉得手指不听使唤才来就诊。这种“运动迟缓”往往从精细动作开始,比如扣纽扣、系腰带变得困难,走路时手臂摆动幅度越来越小,就像揣着手走路。
肌肉僵硬也是典型表现。不少患者说肩膀像冻住了,穿毛衣时抬胳膊都费劲,按摩时能摸到肌肉紧绷。有位出租车司机因为转动方向盘越来越吃力来检查,其实就是颈部和躯干的肌肉僵硬导致的 “铅管样强直”。
这些运动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关节炎、老寒腿,而更隐蔽的非运动信号则常被彻底忽略。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,五年前就发现自己闻不出酱油和醋的区别,直到出现手抖才来就诊。研究显示,约 70-90% 的帕金森病患者早期会出现嗅觉减退,这比手抖可能早出现三到七年。
睡眠障碍也值得警惕。有些老人说自己夜里总踢被子,甚至从床上摔下来,家人以为是睡糊涂了,其实可能是 “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”—— 患者会把梦境付诸行动,这也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信号。还有长期便秘的问题,不少济南老街坊觉得是吃辣吃多了,但若排便次数从每天一次变成两三天一次,且没有肠道疾病,就要留心了。
二
如何区分正常衰老和疾病呢?
记住三个关键点:不对称性、进行性、影响生活。正常衰老的变化是双侧对称的,比如两只手都有点抖,且进展缓慢;而帕金森病多从一侧开始,症状会逐渐加重,最终影响行走、进食等日常功能。比如有位患者最初只是左腿走路拖步,半年后发展到转身都要停顿几秒,这就不是单纯衰老能解释的了。
三
科学自测:居家筛查法
1.双手平举测试:放松置于腿上,观察是否出现4-6Hz规律抖动(帕金森震颤特征频率)。
2.起立转身试验:从椅子站起后原地转360°,耗时>5秒或需扶手支撑,提示运动迟缓。
3.若同时存在≥2项非运动症状,即使无震颤,也应尽早就诊。
四
早期诊断利器
黑质超声(济南市一院):无创探测黑质区铁沉积,敏感度达89%。
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,但通过规范的运动评估和影像学检查,能实现早期诊断,这里面治疗“时间窗”至关重要,通过早期干预,患者自理期可延长8-10年。很多人担心确诊后就要终身吃药,其实早期通过康复锻炼、调整生活方式也能延缓进展。我院康复科针对患者设计的 “太极操、八段锦”,对改善平衡和灵活性效果显著。
最后想提醒大家:如果家里老人出现 “系扣慢、走路拖、嗅觉减、睡眠乱” 等情况,别简单归为 “老了”。尽早到神经内科筛查,就像护城河的泉水需要疏浚,身体发出的信号也需要及时解读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才能让晚年生活依然保有济南人 “曲水流觞” 般的自在从容。
*文中配图部分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(神经内一科:徐宁)
徐宁
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、主治医师

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,主要从事脑血管病、中枢系统感染、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神经科疾病的诊治。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篇,参编著作两部。热心于科普,目前担任医脉通神经2群、李神经等多个神经专业群的群主,在医通撰写神内相关文章等。
现任中国卒中学会会员、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神免学组委员、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神经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山东省医药教育协会神经退行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山东省卒中学会中医分会委员、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、济南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坐诊时间:周四
咨询电话:55591938、135831222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