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善养生 《内经》有讲究

日期:2025-07-09

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中曰:“夏三月,此为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”



一、具体养生建议














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夏三月”指的是从立夏到立秋这三个月,即农历四、五、六月。这段时间内,气温逐渐升高,天气变得炎热潮湿,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。此时,人们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,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,以保持身体健康。《黄帝内经》夏季养生的核心思想是“春夏养阳”。以下是夏季养生的具体建议:

1.晚睡早起:夏季白天长,夜晚短,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,晚睡早起。在中午气温高时,适当午睡或闭目养神,以补充夜间睡眠不足。

2.饮食调养:建议多吃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类等。同时,适当饮用清凉饮品,如绿豆汤、荷叶粥等,以补充体内水分和养分。俗语讲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“早上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”。夏季早晚吃点姜,起到祛风散寒、温中止呕、解毒抗菌、增强免疫力的功效。

3.运动锻炼: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、过于剧烈,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,以免运动量过大、出汗过多损伤心阴。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。太极拳动静相兼,刚柔相济,开合适度,起伏有致,身端形正不偏倚,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,与自然的阴阳消长相吻合,可谓夏季最佳的养心运动之一。然而,对老年人来说,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散步,最好每次不少于30分钟,每周不少于3次。

4.防暑降温:夏季气温高,应该注意防暑降温。可以避免在烈日下暴晒,外出时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等防护用品。同时,保持室内通风良好,避免中暑发生。

5.情绪调养:夏季情绪容易烦躁不安,应该注重情绪调养。可以多听舒缓的音乐,保持心情平静,避免焦虑、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,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。

6.避免贪凉:夏季人体阳气在外,阴气内伏,胃液分泌相对减少,应该避免贪凉而暴食冷饮。过度食用冷饮会损伤体内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、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。

7.适当出汗:夏季天气炎热,人体容易出汗,但是过度出汗也会导致身体虚弱。因此,应该适当出汗,保持身体干爽,避免大汗淋漓。

8.睡前泡脚:夏夜湿闷炎热,难以入睡,睡前热水泡脚起到祛除暑湿、改善睡眠、缓解疲劳的功效。















二、夏季养生四原则














1.健脾除湿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里写到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。湿邪是夏季对应的邪气,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,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,容易腹泻,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,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。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,如藿香、莲子、佩兰等;也可选择艾灸的方法来健脾祛湿。若体质偏湿热者,可吃具有清利湿热的食物,如赤小豆、黑木耳、藕、樱桃、枇杷、荔枝、山药等,有利于防治皮肤疾病。


2.清热消暑

夏日气温高,暑热邪盛,人体心火较旺,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,如菊花、薄荷、金银花、连翘、荷叶等来祛暑。


3.补养肺肾

中医认为,按五行规律,夏天心火旺而肺金、肾水虚衰,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。可选用枸杞子、生地、百合、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,如五味子等,可防出汗太过,耗伤津气。 


 4.冬病夏治

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,夏季是人体阳气开始变得旺盛的时候,到夏至为最旺。我们要遵循“未病先防”的养生观点,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,在没有发病之前,做好阳气养护,以达到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目的。用内服中药配合艾灸、外敷药物等中医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。如三伏贴、三伏灸,可预防或治疗哮喘、鼻炎、脾胃病、脊柱关节病等慢性疾病。不仅对养护阳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,还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目的。















夏季是一年中养生保健最有利的季节,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如果能顺应时节做好夏季养生,在衣、食、住、行等各方面都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,保持平和心态,培养乐观精神,不仅能够顺利度夏,还能增进健康、延年益寿。

(李川)

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