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夏日美食的“痛击”——痛风

日期:2025-07-07



炎炎夏日已经来到,又到了喝啤酒、吃海鲜、烤羊肉串的时节,但别忘了也是痛风的高发期。什么是痛风?到底能痛到什么程度呢?所谓痛风,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,致使血尿酸水平升高,尿酸盐形成结晶沉积在多种组织中,包括肾脏、关节滑膜等,从而引起组织的损伤。




一、痛风的形成——供与需的失衡

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尿酸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。但当某些因素打破这种平衡,比如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(海鲜、动物内脏、浓肉汤等)、饮酒过量、身体代谢功能出现问题,或是遗传因素作祟,都会让尿酸水平 “失控”。一旦尿酸盐结晶形成,就如同在关节里埋下了一颗颗 “小炸弹”,随时可能引爆剧痛。




二、痛风的表现——红、肿、热、痛、功能障碍



1. 痛风的病程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、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。

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发作,起病急,疼痛经星星加剧,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。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。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,50%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。痛风好发于下肢,如足背、足跟、踝、膝关节,指、肘、腕关节也可受累,少数可影响到骶髂关节、肩关节或脊柱关节,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、肌腱、腱鞘等部位。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,偶有炎症区皮肤色素沉着。慢性痛风石主要包括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,主要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未受控制所致。


2. 痛风的并发症和伴发病:

痛风的发病过程中,尿酸盐也可沉积于泌尿系统,导致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、尿酸性尿路结石。痛风患者易并发肥胖症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。且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,血尿酸水平每升高60μmol/L,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6%和30%,男性增加9%和17%。同时血尿酸血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关系复杂,高尿酸血症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,但生理浓度的血尿酸水平对神经系统同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过低的血尿酸则有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风险。





三、痛风的诊断——三步走

痛风诊断的金标准:在有一次或一次以上外周关节炎发作,关节滑液中发现尿酸盐结晶,并能排除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和其它急性关节炎。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推荐三步诊断痛风:第一步,寻找关节滑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的单钠尿酸盐(MSU)晶体。如果第一步不可行,第二步通过临床诊断[建立在存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相关临床特征的基础上,满足下列特征时考虑临床诊断(高度怀疑但非特异性表现):足部(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)或踝关节单关节受累,之前类似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史,快速开始的剧烈疼痛和肿胀(24 h内达峰),皮肤发红,男性并存在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]。第三步,当痛风的临床诊断不确定且不能证实晶体时,建议寻找MSU晶体沉积的影像学证据,特别是超声或双能CT。




四、痛风的治疗

1、药物治疗:

(1)急性期治疗: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的症状和疼痛。急性期应卧床休息,抬高患肢,最好在发作24 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。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,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,也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。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,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。

(2)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:应以降尿酸治疗为主,这有助于缓解症状、控制病情。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别嘌醇、非布司他、苯溴马隆等。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<360 μmol/L,并长期维持;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、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,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<300 μmol/L,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,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<360 μmol/L,并长期维持。因人体中正常范围的尿酸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,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、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。因此建议,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180 μmol/L。

2、手术治疗

对于关节变形严重、痛风石形成的患者,可考虑手术治疗。手术包括剔除痛风石和对变形关节进行矫形等。




五、痛风的预后

本病预后相对良好,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,大多数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。慢性期病变有一定的可逆性,长期规范达标治疗可使痛风石缩小或消失,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,相关肾病也可减轻。伴发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其他肾病及心血管疾病者预后欠佳。


(内分泌科:周蓓蓓)

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