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时节,聊聊如何科学护健康

日期:2025-07-07



小暑节气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"高温高湿"模式,这种气候对人体生理机能会产生特定影响。从医学角度看,此时人体处于"产热增加、散热受阻、胃肠功能减弱"的特殊状态,若不注意防护,易引发系列健康问题。


如何科学护健康


从体温调节机制来说,高温环境下人体皮肤血管扩张,汗腺分泌旺盛,以增加散热。此时若突然进入低温环境(如空调房温度低于22℃),会导致体表血管快速收缩,散热通道突然关闭,易引发头晕、关节肌肉痉挛,这也是门诊常见"空调病"的病理基础。建议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-7℃,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℃,且避免冷风直吹头颈部及腰背部。

胃肠道功能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生理性减弱。此时胃肠蠕动减慢,消化液分泌减少,若摄入大量冷饮(温度低于10℃),会刺激胃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,引发痉挛性腹痛、腹泻。科学的补水方式应为"少量多次",首选30-40℃的凉白开或淡盐水,每日饮水量保持1500-2000ml,避免空腹摄入冷食。

从能量代谢角度,高温环境下基础代谢率升高,但若因"没胃口"减少进食,易导致低血糖(表现为头晕、心慌、出冷汗)。建议采用"三餐定时、少食多餐"模式,主食选择杂粮粥、全麦面包等缓释碳水,搭配优质蛋白(如鸡蛋、瘦肉)和高纤维蔬菜(如冬瓜、丝瓜),既保证能量供应,又减轻胃肠负担。

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:体温超过38.5℃伴头晕呕吐(可能为中暑);腹痛持续超过6小时或伴血便(需排除肠道感染);关节肌肉疼痛影响活动(警惕寒湿痹阻)。我院急诊科及全科门诊已做好应对预案,可及时提供专业诊疗支持。

小暑养生的核心是顺应人体生理节律,通过科学调节环境、饮食及活动,维持机体平衡——这既是传统智慧,也是现代医学的实践原则。

*文中配图部分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(赵娜)



回到顶部